數據挖掘與智能信息系統實驗室創建于2000年,現有固定人員17名,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3名,博士生導師4名,碩士生導師9名,具有博士學位13名山西省新興産業領軍人才1名,山西省學術技術帶頭人1名,山西省高校青年學術帶頭人1名,山西省教學名師2名,入選山西省三晉英才計劃4名。主要研究方向為數據挖掘與機器學習、并行計算和計算機視覺等;現擁有56計算節點集群系統2台深度學習服務器等科研設備,以及大數據分析與并行計算山西省科技創新重點團隊;與美國Auburn大學、中科院國家天文台、中科院自動所等科研單位,建立了長期密切合作關系。近年來,主持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1項、國家基金委天文聯合基金重點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天文聯合基金1項、國家青年科學基金4項,以及國家863計劃子課題、山西省重點研發項目等30餘項,相關科研總經費近1500多萬元;獲2019年度山西省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在CCF推薦的A類期刊IEEETKDE、TC、TPDS和A類會議ICDE,以及中文A類期刊軟件學報、自動化學報等,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其中:SCI收錄100餘篇,ESI高被引2篇;獲國家授權發明專利9項,出版學術專著8部。
實驗室圍繞山西省十三五規劃确定的九大戰略性新興産業之一的新一代信息技術,針對山西産業轉型升級的實際需求以及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面臨的科學問題,在大數據分析和并行計算等領域,開展了理論和應用研究。主要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之一:數據挖掘與機器學習
該研究方向圍繞國家重大科學工程(LAMOST天文望遠鏡)和地方經濟轉型發展的重大需求,在聚類分析、離群檢測、關聯規則挖掘、概念格理論、粒度計算、深度學習、支持向量機SVM等領域開展了深入的理論與應用研究。為探索宇宙奧妙的國家發展戰略,以及智慧城市和智能制造,研究了一系列數據挖掘、機器學習關鍵技術,尤其是星系光譜大數據挖掘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新發現了165條具有兩套速度系統的未知光譜星系對,對于塵埃消光與質量分布、星系合并及演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研究方向之二:并行計算
該研究方向圍繞大數據和智能制造國家發展戰略,以及地方經濟轉型發展的重大需求,在并行數據挖掘算法、數據放置、負載均衡、内存計算等領域開展了深入的研究;在子空間層次并行聚類分析、離群數據并行檢測、面向關聯規則并行挖掘任務的數據劃分策略、K-近鄰并行Join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尤其是支持冷軋輥加工大數據分析的離群數據并行檢測方法,為發現複雜機械産品制造過程中的隐性質量問題,提供了一種新途徑。
研究方向之三:計算機視覺
該研究方向圍繞智慧城市與地方經濟轉型發展的重大需求,在三維重建、圖像語義自動标注、攝像機标定、視覺測量等領域開展了深入的理論與應用研究,尤其是在視覺詞典生成與圖像語義自動标注、古建築非結構化場景特征匹配與結構化三維場景重建、攝像機内外參數确定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對視覺圖像理解與檢索、古建築數字化保護,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應用前景。